一,土贝母的植物学特点
1,名称和分类地位
土贝母是一个别名和中药名,这个名称原载于清代赵氏所编的《本草纲目拾遗》;它的正式植物中名叫假贝母,出自《植物分类学报》,记载于《中国植物志》;学名为Bolbostemma paniculatum(Maxim.)Franquet,这个学名发表于1930年;别名还有地苦胆、草贝、大贝母等;在植物分类学中属于葫芦科假贝母属多年生攀援状草本植物。
2,分布和生长环境
土贝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山东、湖南、四川等省区;通常生长在阴山坡,

多地有人工栽培。

3,外形特点
一是为多年生攀援状草本,鳞茎肥厚肉质,乳白色,球形;茎草质,无毛,小枝有棱沟;茎上卷须丝状,单一或分2叉。

二是叶互生,叶柄细,长1.5-3公分,叶片卵状近圆形,长5-11公分,掌状5深裂,个别浅裂,裂片披针形,再3-5浅裂,边缘有短毛,基部裂片先端有1-2对明显的棒状腺体,两面光滑无毛;背面叶脉明显凸起。

三是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为疏散的圆锥状,个别花单生;花冠黄绿色,直径约1.5公分,花萼和花冠各5裂,裂片相似,卵状披针形,先端长尾状;雄花有雄蕊5个;6-8月开花;

果实圆柱状,长1.5-3公分,先端圆锥状,表面光滑,

成熟后由顶部盖裂,

里面有种子6粒,种子黑褐色,表面有雕纹状突起,上端有膜质翅,8-10月果实成熟。
二,土贝母的主要用途
它的鳞茎药用,秋冬季采挖,洗净,蒸透,晒干用或生用;其味苦,性微寒,具有散结、消肿、解毒功效;主要含有皂苷类、甾醇及其苷类和酯类、生物碱类、棕榈酸、麦芽糖和蔗糖、大黄素、葫芦素B、葫芦素E、麦芽酚、尿囊素等有效成分。药用时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