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士族
“士族”,是个“专有”名词,特指东汉以后逐渐形成的,在政治、经济上享有特权的“世家大族”,亦称“世族”或“势族”。

《晋书.许迈传》曰:“家世士族,而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宋书.恩倖传序》云:“郡县抟史,并出豪家,负戈宿卫,皆由势族。”
也是在东汉以后,非“世家大族”者,称“庶族”或“庶民”。

权力阶级称“士”或士族。士为官,称“贵”;并且也只有士族能贵,庶民永远是贱的,被统治的。士族有姓,表示他们的尊贵;有氏,表示他们的政治地位。战国前,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因为“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贵者称氏,贱者则以职业概括之。如庖丁、匠石、优孟,这些职业名后来才成了姓。当时只是通称。

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因为“姓”起着“别婚姻”的作用,贵族男子又不称姓,故女子称姓特别重要,为了给
待嫁或已嫁的同姓女子加以区别,就形成了对女子的特殊称呼:或是在姓前加排行,如孟姜、伯姬、叔隗;或是以夫家的采邑、
谥号为前缀,如晋姬、武姜、文嬴。
士族的生活由“礼”支配,不似庶民的只有“俗”。男女婚姻、生子女等,都有固定的礼法。士族子弟受教育,礼也是很重要的课程,如“七年(岁)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岁),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十有三年(十三岁),学乐诵诗,学射御”(《礼记·内则》)。成年加冠,有冠礼。女子受各种妇礼的教育,成年后并行笄礼。成年的士族有享受一切政治权利的机会。除少数由王侯受封土的之外,很大一部分士人都能谋得官职。至于士人死后的丧礼与祭礼,尤其繁复隆重,他所享受的丧葬规格要与他的身份相适应。士族由生至死都受礼的支配。

世族与士族的区别:
一、起源不同
1、世族较早用于两汉,尤其是东汉。东汉一期是世族形成的沃土,功臣、外戚把持了许多重要官职,豪强染指政权后改换门庭成了世族。2、士族最早出现在西晋的官方政令中。西晋时,世族、势族随着一些制度化的变革演变成士族。

二、概念不同
世族是指血脉相沿的家族,世代显贵的家族,也指在南北朝时期重门阀。世家大族指族中人员众多,权势地位高的名门望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陈郡袁氏、兰陵萧氏等。
士族是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的世代读书做官的大族,在政治经济各方面享有特权。

三、传承形式不同
世族是以血脉相沿的家族,族中的成员一般都是亲属,有血缘关系,累世为官。
魏晋南朝的士族是东汉世家发展出来的,士族都是士大夫,以学问传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