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源】西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王建立六年,秦攻赵,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退兵,不亲遂攻之。”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周子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释义】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益相关。

齐国国都临淄故城遗址
公元前259年,秦国攻打赵国,齐国和楚国应赵国的请求出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我们再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则可乘势攻之。”
这时,赵国粮食告急,于是派人请求齐国支援粮食,可是齐王不予理睬。谋臣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把粮食暂借赵国。让他击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会无所忌惮,乘胜追击,这样正中了秦国的计策。赵国是齐、楚的一道屏障,这正像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天秦国灭了赵国,明天祸患就会降临到齐、楚的头上。救赵应当像捧着漏缸去浇烧干的锅一样急切,是高尚的德义;打退秦兵会使我们大显威名。不去显示正义,张扬威名,却一味地吝啬粮食,这是战略决策上的失误啊。”但齐王没有听从谋臣的劝谏。秦兵包围赵都邯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