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维护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文化领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这真的是董仲舒的初衷吗?其实不是,董仲舒是个名副其实的杂家,不可能独尊儒术。
司马迁的《史记》中并无相关记载。
司马迁生于前145年或前135年,卒于何时,无从考证,董仲舒生于前179年,卒于前104年,根据时间推算,两人生活在同一时代。
据相关记载,司马迁还曾问学董仲舒,所以,司马迁对董仲舒的为人及其思想不能说不熟悉。但他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春秋繁露》体现了董仲舒的杂家思想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阴阳义》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夹杂有道、墨、法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自然、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墨家的天志、尚同等,均被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可见,董仲舒是典型的杂家思想家。
《汉书》中记载:“罢點百家,表章六经。”
汉代历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贰帝纪》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
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點百家,表章六经。
《汉书》中的记载能看出,“罢黜百家”应该是符合史实的,虽有提到表彰、认可儒学,但依然没有独尊一说。

秦汉时期诸子之学都有相关史籍记载
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
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黔,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根据吕思勉先生对多种历史典籍的研究可知,汉代虽有尊崇儒学,其他思想流派也没有遭到禁绝,在多数主流史书中,仍有较多记载。

高中历史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表述的变化
《历史必修3》(2004年版):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年版2022年印刷):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中外历史纲要》是现在高中历史使用的最新教材版本,两本教材上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上的细微变化,可以看出尊崇儒术比较符合历史史实,而不是独尊。董仲舒也并不是独尊儒术的始作俑者。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来自于一近代学者
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點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

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拙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才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深远,直至20世纪90年代。
近代社会,列强侵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辛亥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将救亡的方向转向思想文化领域。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化,批判以儒学为主要标志的中国传统文化,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蔡元培先生就是这场运动的主要领导者。
时代的大背景下,为了更好地突出传统儒学的糟粕,将尊崇儒学改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就不足为怪了。
任何现象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样看来,董仲舒并不是狭隘的排他者,他是以儒学为主且集百家之所长的学者,其思想也是典型的杂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