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约法三章
你知道吗?那部经典的古代法治典故《约法三章》的来历可不小哦~ 它最早记录在西汉司马迁大大撰写的《史记·高祖本纪》里面呢。我们的故事发生在公元206年,当时我们的刘邦大哥命部队一路杀到长安,秦王子婴看到这个情况只好乖乖缴械投降啦。至于我们的刘邦大哥,进了咸阳之后硬是忍住冲动没敢乱动,反而独守那份立场坚守着秦朝的宫室和财物。听说他还特地把大军带到了城外的霸山上驻扎呢。
而为了赢得更多的百姓支持,他更是不惜花费时间组织了咸阳各县的乡亲父老、英勇的英雄豪杰们召开会议,然后郑重其事地告诉大家:“以前那个秦朝,法律严酷,让大家吃尽了苦头,现在,我想跟大家商量一件事情,无论谁,都得遵守我定下的三条规矩,那就是:杀人必须偿命,打伤别人必须接受相应处罚,偷东西也不能放过。”众人听后纷纷表示赞同。你看,这样简简单单三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这可是中国政治法律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笔啊!

2、奉公守法
啧啧,那部大家熟知的《奉公守法》其实不仅仅只是一个成语故事而已,更是一个法律制度的活生生例子哇!这个事儿发生在西汉司马迁大大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战国时候,赵国的一位大将军叫赵奢,年轻的时候曾经当过征收农田赋税的小官儿。你猜怎么着,有一次他奉命去平原君家收取田赋,结果平原君家的管家竟是如此蛮横无礼,根本就不肯把田租交出来。
这位赵将军面对这种情况,硬是坚持正义,根据国家法律杀掉了平原君手下九个捣乱分子。这可不得了,平原君知道后气坏了,狠话说出口就要杀掉赵奢。可是赵军却依然平静应对,他找到平原君,耐心解释道:“如果每个人都不遵守律法,国家迟早会倒台。一旦国家无力抵抗,我们这些人无论多么富有恐怕也都难以保全自身。因此,我们应该以身作则,尊重国家的法律。”听完这番话,平原君终于明白过来,最终才肯罢手,并把他推荐给赵惠文王,赵慧文王也听从了这样的建议并将他重用起来。从此以后,“奉公守法”也就成了社会上一种正能量的风潮,人民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行事。

3、徙木立信
哎呀,说起古代那些关于法治故事,那可是数不胜数,其中最有名的就属这个《徙木立信》了吧,又可以叫做《立木为信》或者是《商鞅立信》哩。具体说来,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主持大刀阔斧地施行变革。他为了让改革更加顺利,命人在都城南门外面摆了一根三米多长的木桩子,然后当着围观群众的面许愿:谁能把这块木头搬到北门口,就能领到十锭黄金。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肯定是商家吹牛皮不可能实现的事情,结果等奖赏待遇提高到五十锭黄金的时候,终于有个大力士冒死试了试,结果商鞅果然履行承诺重重奖赏了这位勇士五十金。这一招儿的厉害之处在于,商鞅成功地赢得了大众的信任,还在百姓心中树立了自己的权威。所以呢,他接下去的新法才能够快速在整个秦国推广开来啦。因为“徙木立信”这四个字里面,包含了变法求强的坚定决心,公正严明的法治理念和言出必行的领导风范,因此在漫长的历史里程碑上,它始终被誉为改革创新的经典范例,深受历届改革者的厚爱与赞誉。

4、秉公执法
从古至今,关于《恪守规则、不受干扰地执行法律》的法制故事情节多如牛毛。在我看来,最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应该是西汉时期的"包青天"张释之。他并不惧怕皇族权威,坚持遵守法规。张释之的仕途早期可谓一波三折,历经十年的努力拼搏,他终于获得晋升,担任了廷尉这一高级职位。在担任廷尉期间,由于其果断、公正且坚定的执法风格,人们尊称他为“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张释之早年还曾担任过公车令,主要负责处理宫门相关之事。某次,太子刘启与梁王刘揖一同乘马车前往朝廷,途中经过司马门前,却未按规定下车,这无疑触犯了法律。张释之果断出击,阻止两位皇子继续前行,并以此“大不敬”的理由向皇帝报告。结果,皇帝被迫认错道歉,而张释之并未因为这件事情遭受责罚,反倒因此得以连续升职,最终被封为九卿之一的廷尉,全权负责全国的刑事案件审理工作。张释之坚守规则、不受干扰地执行法律的义举不仅在《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中有详细的记录。

5、克己奉公
源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祭遵传》中的经典故事《全身心投入公务、克制个人欲望》,描绘了我国东汉时期颍阳人祭遵如何投身于光武帝刘秀的麾下,成为了军队中的执法官。任职期间,他严格执法,绝不偏袒任何一方,从而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扬。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亲信犯了罪行,祭遵在调查清楚情况后,按照律例进行处罚。尽管如此,惹怒了国王,但主薄陈副劝诫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赋予的职责。现在祭遵严格执行法律,对上对下统一对待,应该褒奖他。只有这种言出必行的领袖才能让三军信服!”刘秀听罢,认为陈副说的有道理,于是便晋升祭遵为征虏将军,并赐予他颍阳侯的爵位。祭遵廉洁公正,朝廷清廉,全身心投入公务,时常得到刘秀的赏赐,但是他都会将所得赏赐分发给部下。甚至在交代遗愿时,也不忘提醒部下不得铺张浪费。

6、公私分明
虽然《公事与私人事务分开处理》这个法律小故事首次出现在《韩非子·饰邪篇》,但其中,我们最为熟知的莫过于"齐桓公问管仲谁可为相"的故事。齐桓公能够在春秋时期称霸,主要原因便是他胸襟广阔,摈弃过去的恩怨,重用了管仲这位人才;对于管仲能被子期重新接受的恩惠来自于鲍叔牙,他们两人可以算是生死之交了。当齐桓公达成了霸主之业之后,管仲病情加重,不久后离逝。齐桓公前去看望管仲,询问“众臣之中何人可为相?”管仲连续推荐了四个人,鲍叔牙排名第四。然而齐桓公表示:“尽管鲍叔牙对你情深意长,但为何如今在挑选新宰相的时候,却将他排在了最后一位呢?”管仲回答:“今番讨论的乃是何人为新宰相最为合适的问题,并未涉及谁是我最在意、最亲密的朋友啊!我们私下里感情深厚,但国家利益却是至高无上的!”

7、 执法如山
在唐代中期,雍州却有个雷厉风行的官员——李元宏。这哥们儿真是个硬骨头,对于那种权势毫不畏惧,甚至还敢挑战权威。有一回,我国那位著名的公主——太平公主去雍州游玩,看上了当地一座寺庙里的一盘水磨,但居然未经人家同意就下令要把它运到北京。这样一来,那些寺庙里的和尚就不干了,马上跑到李元宏那儿告状。结果呢?虽然窦怀贞,那个当时李元宏的顶头上司,可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竟然要求李元宏修改判决,把水磨判给了太平公主。面对这个中饱私囊的无理要求,李元宏毫不妥协,在原来的判决书上写下了“南山可移,此判无移”八个大字,坚定地维护了公正。后来,这八个字被后人广为传播,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执法如山”这句话。讲起这个大家应该都懂,这就是古代法治史上非常有名的事情,叫做《执法如山》。

8、缇萦救父
说到关于法的故事,那必须得讲讲《缇萦救父》了。这可不是我瞎编的哦,是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面记载的。这段历史故事距今可是快2000年啦!在古代,除了斩首之外,最可怕的刑罚就是肉刑了。而取消肉刑正是我们熟悉的汉文帝的功劳。不过,促使汉文帝这么做的却是一名女性哦。她就是淳于意的女儿——淳于缇萦。在汉文帝统治期间,他被人陷害陷入滔天大罪之中。
按照律法,他不得不乘坐专属车辆前往长安受审。在路上,他有五个女儿跟着囚车,哭得是稀里哗啦。看着女儿们哭哭啼啼的样子,他心烦地骂道:“生了你们这些女孩子,遇到危险时都帮不上忙!”听到父亲这么说,小女儿缇萦心里很不好受,于是就跟着父亲的囚车到了长安,给皇帝递交了一封信,请求以身作则,成为官奴,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为父亲缓解罪恶的机会。看完这封信,汉文帝深感震撼,特地下达诏令禁绝了肉刑。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女孩,却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改变了世界。

9、不思故旧
说到法的故事那是数不胜数啊,但是我想说的这个法治典故应该大家也都听过,那就是唐代的“不私故旧”。在唐朝的时候,有个濮州刺史庞相寿因为贪腐被罢了官。庞相寿不服气,因为他觉得自己曾经也是秦王府的幕僚。唐太宗,你知道吗?就是那个唐朝的开国皇帝。听说自己的老部下被罢免了,他就打算给他官复原职。
可是,当时的宰相魏征提醒皇上,如果所有的秦王府老将都这么搞,岂不是寒透了其他人的心?唐太宗一听有道理,只好放弃了原来的想法,而是告诉庞相寿:“以前在秦王府,你是我的下属,现在我坐在龙椅上,整个国家都是我管的,不能光顾着当年的私人感情。”最后,唐太宗拿出了一些绸缎衣物,让庞相寿带回家。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这不就是一出打脸的戏码吗?但是透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他能在权力面前保持公正。

10、太守断牛
你知道那个经典的故事吗?叫《太守断牛》,这个好玩儿的法制故事是从史书《折狱龟鉴》里的《檄奸》一章摘出来的哦。咱们说的是在南北朝时期,那位叫于仲文的人,他当年还当过北周的安国太守呢。话说啊,他做太守时候,有两个家里都丢了牛,后来又找到一头牛,于是这两家都大呼小叫地冲过来抢这头牛。州郡的官员们都搞不定这个烦心事儿,可是于仲文接手以后,对他们说:“这个事情好处理嘛。”于是他就让这两家各自找自己的牛进来,然后把那头大家都说是他们家的牛放开。结果你猜怎么着?那头牛竟然直接跑去找任家的牛群了。看到这个情况,于仲文立马批评了杜家的人,他们也很快认识到错误离开了。老百姓们都称赞道:“这种公正豪爽的判决,真是无人能及,就数于大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