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诗人的视角,还原诗歌的画面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此诗如何理解着记忆呢?
作品创作背景: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诗。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全文通篇翻译: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关键词语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逐句深度鉴赏:

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这一句点明了季节和地点,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的景象。其中,“萧萧”形容秋风吹过梧叶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寂静、凄凉的感觉。同时,也引出了下一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句依然是在描写秋天的景象,不过更加侧重于表达作者的情感。其中,“江上”暗示了作者身处江边,而“客情”则暗示了作者是一个旅客。这句话的意思是,江上的秋风带来了寒意,让作者产生了思乡之情。

第三句:“知有儿童挑促织”。这一句是在描写儿童捉蟋蟀的情景。其中,“挑促织”表示儿童在捉蟋蟀时的欢快和专注。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听到儿童捉蟋蟀的声音,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

最后一句:“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一句是在描写夜晚的情景。其中,“篱落”暗示了作者所在的地点,而“一灯明”则形象地描绘出了灯光在夜幕下的明亮。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在夜晚看到远处灯光闪烁,感受到了夜的寂静和孤独。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梧叶、江上的秋风、儿童捉蟋蟀以及夜幕下的灯光等情景,展现出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在寂静的夜晚,诗人独坐篱笆旁,凝望着远方的灯火和天空,思绪万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简介: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原姓李,后因受祖父李颖士牵连,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因此改名叶绍翁。
叶绍翁的祖父李颖士是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宋建炎三年(1129),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
光宗至宋宁宗期间,叶绍翁曾在朝廷做小官,与真德秀过从甚密。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又与葛天民互相酬唱。叶绍翁在朝廷的官职可能是小官,但他的诗名在当时非常有名,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中的“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叶绍翁的著作《四朝闻见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擅长抒发强烈的感情和深邃的意境。他的诗风格清新、意境高远、属江湖诗派风格。
“夜”字飞花令
夜风吹醉舞,庭户对酣歌。
夜台无戏伴,魂影向谁娇。
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
夜起沙月中,思量捕鱼策。
夜寒芦叶雨,空作一声归。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夜阑鸟鹊相争处,林下真僧在定中。
夜深不语中庭立,月照藤花影上阶。
夜半鹤声残梦里,犹疑琴曲洞房閒。
夜深醒后愁还在,雨滴梧桐山馆秋。
夜长无睡起阶前,寥落星河欲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