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完北京先农坛,才知道人们经常说的“一亩三分地”,出处是清代皇帝的“耤田”。
先农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北京中轴线南端西侧,与天坛仅隔一条永定门内大街而东西对称,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举行亲耕耤田典礼的地方。现作为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对社会公众开放。

先农坛北门

博物馆
“先农”,也就是神农氏,即华夏始祖炎帝,因其勇为人先,辨百草、识五谷、制耒耜、教稼穑、织麻布、作陶器等,使人民脱离饥馑之苦,而被后人尊称为“先农”。

神农氏像
先农坛主要景点有:太岁殿建筑群、焚帛炉、具服殿、观耕台、耤田(一亩三分地)、祭坛、神厨建筑群、宰牲亭、神仓以及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技艺、“匠人营国”——中国古代城市、中国古代建筑类型欣赏、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展厅。
太岁建筑群,由太岁殿、拜殿和东西配殿组成,是祭祀太岁神及十二月将神的场所。

太岁殿

拜殿

清代皇帝祭祀服装

太岁神牌位
焚帛炉,是祭祀太岁诸神焚烧祝帛祭品的场所。

焚帛炉
具服殿,是皇帝亲耕前更换亲耕礼服的场所。明代皇帝更换耤田穿着专属的“皮弁服”,清代则是黄色蟒龙服。

具服殿

清代皇帝亲耕服装
耤田,天子扶犁亲耕的田地称为“耤田”,也就是皇帝的责任田,位于观耕台正前南,现在有人把“耤田”戏称为“中轴线上的农业”。“耤”同“籍”,《史记》中又作“籍田”,《汉书》《旧唐书》等作“藉田”,明清以后多写作“耤田”。“耤田”的本义是耕作,后引申为借民之力耕田。

耤田(一亩三分地)

大犁
“藉田”面积近799平方米(清制),按明清土地的1亩约等于614.4平方米来换算,皇帝的责任田也就是一亩三分地,这就是大家平常所说的“一亩三分地”的出处。《光绪朝会典图》中也记载“观耕台方五丈,高五尺……台前为耤田一亩三分”。

碾盘

展厅之一
在耤田中举行的以天子亲耕为核心内容的仪式典礼称为“耤田礼”。皇帝通过亲耕耤田的活动,祭祀先农,祈祷风调雨顺,同时彰示朝廷重农敬农、劝课农桑、提倡农事、关心民生。

《雍正帝先农坛亲耕图》局部
根据《雍正帝先农坛亲耕图》显示,皇帝亲耕时,左手执鞭,右手执犁,前面两人牵牛,中间两人扶犁,后侧顺天府丞手捧种箱,户部侍郎播种。三公九卿从耕时,前面一个人牵牛,中间两个人扶犁,后侧顺天府属丞倅一人手捧种箱,一人播种。皇帝亲耕耤田,通过扶犁做个示范,只不过是为天下百姓做出劝课农桑的表率,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雍正帝先农坛亲耕图》皇帝亲耕放大
清代几个有作为的皇帝亲耕亲祭先农坛统计情况,康熙在位61年,亲耕1次,遣官代耕59次;雍正在位13年,亲耕12次,遣官代耕1次;乾隆在位60年,亲耕28次,遣官代耕30次;嘉庆在位25年,亲耕21次,遣官代耕5次。

观耕台
观耕台,是皇帝亲耕完毕后观看王公大臣们率众从耕之处。

观耕台黄绿琉璃须弥底座

观耕台汉白玉台阶的莲花花纹
祭坛,是皇帝祭祀先农的祭坛。

祭坛
神厨建筑群,由神版库、神库、神厨以及井亭组成,是存放先农神牌位和准备牺牲祭品的场所。
神版库,是存放先农神牌位的地方。

神版库

神农牌位
神库,是存放祭祀用器的地方。

神库

皇帝的黄罗伞
院落外西北侧为宰牲亭,是宰杀献祭用的牛、羊、猪等牺牲之处。厅内有漂牲池,用于牺牲被棒杀后架在池上用开水褪毛和清洗污秽。

宰牲亭

漂牲池
神厨,是准备祭品的地方。神厨前侧有两个井亭,是制作牺牲祭品时的取水之处。

神厨

神厨窗后的排水石槽

井亭
神仓,储藏耤田所收获谷物的地方。

神仓
其他展厅内容丰富,就不再赘述了,发几张图片展示一下。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门票15元。#北京旅游##古代建筑博物馆##清代祭祀历史##一亩三分地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