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货币的历史起源是什么(民国时的法币是怎么来的?)

时间:2024-11-06 09:51:53

法币之前,中国历代都是银本位的币制政策,当然,国外也一样,只不过是金本位,就是以国家所储存的金银等贵金属来决定这个国家的总发币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一战之后。民国初,那个袁大头就是典型的银本位的代表,但是到了大概是1933年左右,民国政府推出了一种纸币,取代了银元作为流通货币,民国所推出的这种纸币,就叫法币,那么这个法币是怎么来的?它与后来的金圆券有什么区别?

法币是怎么来的?

金银本位的货币制度,大约持续到了二战前,由于西方整体开始进入第二次大萧条,本国储存之金不够货币发行,便放弃了金本位,而推出了信用货币,同时由于本国商品又累积过多,只能销毁,由是想出了一个掠夺不发达国家的办法(其本质一直到现在都一脉相承)。

简单点说,既然你这个贫弱的民国是银本位,那位我就拉高白银价格,使你的每单元货币购买力突然增加,然后全力倾销我的商品,这算是第一次货币战争,当然卷入的不仅是民国这个弱弊的政府,还有世界上所有国家,民国也差一点被绑入日元体系,或者英镑体系。法币的推出,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即是被迫应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民国由此进入舍弃金银本位的时代,而进入了信用货币时代,信用货币就是不再以本国储藏的贵金属来决定总货币发行量,而是完全以国家信用来背书的一种交易单位,一直到现在,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采用的信用货币体系,但是这种信用货币的发行仍然遵循一个标准,就是流通领域所需要的总货币需求量决定你的总发行量,这就是统计学的概念了,我们不在这里讨论,如果超发,就会造成通胀,本国货币贬值,比如津巴布韦。

民国推出的货币就叫法币,不是法国人的货币,那时法国在中国的影响力不及日本,英国,而是民国为了扭转民间那种根深蒂固的,使用了千年的银两的习惯,以后银两只能国家收购,你们要买卖东西,必须用新发行的那张纸,为了加强这种调性,所以当时推出的政策叫《法币政策实施办法》,这是当时主持币制改革的民国财政部长孔祥熙亲自拟定的标题,强调其国家法定的含义,所以法币全称是中华民国法定货币。

这种法币当时锚定的是西方列强最强势的英磅,然后以大约7折的比例收缴民间银元及银两,收归国库,所有贸易领域的流通均采用法币,由是法币做为在当时世界上所有国家中较晚登上历史舞台的信用货币,一直延续使用到了1948年,这就是法币的由来。那么,后来,民国又推出的金圆券与法币有什么区别?

金圆券与法币有什么区别?

信用货币的背后实际上是这个国家说的话要算数,这种算数除了我会实现我的承诺之外,还有能力保证其它国家让我实现我的承诺,而这个背后就是以民为本的国家的强大而稳定,这种强大稳定又可分为军事,外交,国家与人民的交融团结三大领域,相辅相成。

民国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首先它是买办资产阶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它说的话自己都不算数,如果想让别的国家让它算数一次,还得去求别的国家,看别的列强的眼色,舍弃本国人民的利益来交换。于是,到了民国后期,随着国民党政府各领域败象已露,不再遵循货币发行量限于总需求量的原则,开始滥发法币,从而造成大通胀,民不聊生,连发军饷的士兵都只要已经失去了法律意义的袁大头也不要法币,或者是宁可要烟土也不要法币的地步,民国的法币实际上已经完全失去了它本身应有的信用,信用货币一旦失去信用背书,那几乎连废纸都不如。

终于,这个民国财政部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前,又故技重施,推出了后来臭名昭著的金圆券,如果说法币的推出的出发点还是好的,一是跟上了世界信用货币的步伐,改革了银本位为主的货币体系的弊病,二是客观上阻止了中国被绑上日元体系的战车,但糜不有初,鲜克有终,最终法币倒在了作为信用货币的信用之上。但金圆券的推出的目的本身就是不纯的,它推出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夺民间仅乘的金,以船和飞机运往最后败退的台湾。

标明金圆券这个名称不是孔祥熙的主意,而是蒋介石的,按孔祥熙的意思,原来的本名应该叫新法币,但蒋介石觉得金圆券能让那些老百姓觉得这东西和金子一样,就象当年的袁大头,只不过这种纸币丝毫没有含金量,然后强行兑换,在一年的时间内搜刮了国民党所能搜刮到的所有金子,败退台湾,1949年,寿命仅一年的金圆券也终于退出历史。


法币全称是民国法定货币,是为了改革银本位,跟上世界潮流而发行的以国家信用为背书的信用货币,其出发点是好的,改革也算基本成功,但后来因为民国失去了信用,这种信用纸币的滥发最终造成国家大通胀,而沦为废纸,而金圆券的推出,实际上一开始就已经在百姓眼中当作废纸,但是民国以强权强行换取百姓的金子来做为败退台湾的资本,其本质是极恶的。

最新文章